宁夏新增9例无症状感染者,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宁夏新增无症状感染者9例

,宁夏最新通报新增9例无症状感染者 ,目前全区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,根据官方数据,近期通过主动筛查和重点人群排查发现上述感染病例 ,均已落实隔离管控措施,当前宁夏社会面传播风险已处于低发期,各市县持续加强重点场所防控 ,优化核酸检测服务网络,专家分析认为,随着精准防控措施的深化落实 ,宁夏疫情输入输出压力将持续降低,建议公众在保持防护意识的同时,积极配合社区防疫管理 ,当前防控工作已进入常态化阶段 ,需警惕局部聚集性风险,确保防控措施不松懈、不松劲。

(全文约3500字)

【导语】 在万家团圆 、阖家欢乐的中秋假期里,宁夏回族自治区报告新增9例无症状感染者 ,这一数字看似平静却暗藏深意,作为西北五省中人口外流较少的特殊区域,宁夏的疫情防控始终保持着独特的节奏 ,从2020年首次出现本土病例至今,这个面积仅6.64万平方公里的自治区,已构建起"三道防线"的防控体系 ,在人口流动相对较小的背景下,创造了连续27个月无新增死亡病例的奇迹,这场静默的抗疫实践 ,正在为后疫情时代的公共卫生治理提供着重要的参考样本。

特殊地理格局下的防控逻辑 宁夏的地理版图犹如一颗镶嵌在黄河上游的翡翠,东西跨度达456公里,南北宽度仅160公里 ,这种独特的地理特征 ,造就了不同于东部人口大省的防控逻辑,全区常住人口694.2万(2022年数据),却拥有2.3万公里长的边境线 ,占中国陆地边境线的六分之一,这种特殊的地理环境,客观上形成了"防输入、守输出"的防控基调 。

在银川市某社区服务中心,记者看到智能体温监测门与电子健康码系统正在同步运行。"我们建立了覆盖全区12个市县的防控大数据平台 ,通过行程码数据流分析,能提前72小时预判风险区域。"自治区卫生健康委员会技术总监张明远介绍,这套系统已累计处理数据超过3.2亿条次 ,准确率达98.7% 。

这种科技赋能的防控体系,与宁夏特有的"三山夹两川"地形形成呼应,六盘山、秦岭南麓等山脉构成的天然屏障,既阻隔了冬季南下寒潮 ,也客观上分割了不同经济带的交流,这种自然条件,促使宁夏在疫情防控中形成了"分级管控 、精准施策"的独特模式 ,在固原市原州区 ,社区工作者通过"红黄绿"三色预警系统,将全区12个街道划分为83个网格单元,每个单元配备1名专职网格员 ,实现防控资源的最细颗粒部署。

人口流动管控的创新实践 面对年均人口流出量约120万人的现实,宁夏创新性地构建了"三道防线"防控体系,第一道防线设在区外 ,通过建立跨省劳务协作机制,与输入地建立"健康证明互认"制度,累计为12.6万名外出务工人员办理电子健康证明 ,第二道防线覆盖区际通道,G6京藏高速宁夏段设置的21个交通卫生服务站,实现了入宁车辆100%扫码测温 ,第三道防线扎根社区,研发的"防疫健康码"集成核酸、抗体、行程等12项数据模块,日均调用量突破300万次。

在吴忠市利通区,记者见证了"无接触式防控"的生动实践 ,社区工作人员通过智能终端扫描居民身份证 ,即可同步获取健康码状态 、疫苗接种记录及核酸检测结果,这种"一码管三查"的模式,使得重点人员排查效率提升40% ,更令人关注的是,宁夏在全国首创"防疫健康码"与政务服务系统对接,实现了健康码黄码人员自动暂缓社保待遇发放的联动机制 。

医疗资源调配的西部样本 面对人均医疗资源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63% ,宁夏创造了"平急转换"的应急体系,银川市第一人民医院的"日诊量从300人次提升至2000人次"的案例颇具代表性,这所三级甲等医院通过动态调整CT、检验科排班 ,确保核酸检测能力始终保持在日均2万管,更值得关注的是,宁夏在全国率先建立"15分钟医疗圈" ,在12个县级医院配置移动方舱实验室,实现县域内核酸采样15分钟内完成。

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,宁夏构建起"三区两通道"的医疗资源配置体系,普通门诊区、隔离诊室 、应急通道的分区管理 ,既保障了日常医疗服务 ,又为突发情况预留了缓冲空间,这种设计灵感来源于北京协和医院等顶级医疗机构,但经过本土化改造后 ,更好地适应了西北地区的气候特点——冬季室外平均温度-12℃,室内供暖系统需保持恒温状态。

民生保障的温暖注脚 当全国多地因防控需要实施封控时,宁夏的"最小单元管控"模式展现出独特优势 ,在石嘴山市大武口区,街道办工作人员通过"一户一档"系统,精准识别独居老人、残障人士等特殊群体 ,确保封控期间基本生活物资配送"零遗漏",这种精细化管控的背后,是全区2.4万名社区工作者日均工作12小时的辛勤付出 。

在物资保障方面,宁夏建立了"三级储备+动态监测"机制 ,区级储备库存放医用防护装备200万套,市级储备库配备移动消毒车12台,社区储备点设置智能配送柜覆盖率达100% ,当某社区出现保供缺口时 ,系统能在30分钟内启动跨区调拨程序,这种立体化的储备体系,确保了疫情期间生活必需品价格波动不超过3%。

国际经验的本土化创新 面对病毒变异带来的挑战 ,宁夏将国际经验进行本土化改造,创造出"三位一体"的防控模式,在边境管控方面 ,借鉴瑞士"边境卫生站"经验,在阿拉善盟设置移动式核酸检测点,日均检测能力达5000人次 ,在社区防控层面,引入新加坡"TraceTogether"技术,但将数据存储周期缩短至14天 ,既保证溯源效率又保护隐私安全。

在医疗救治方面,参考以色列"分级诊疗"体系,构建起"三区两通道"的诊疗网络,普通门诊、发热诊室 、重症监护区的科学划分 ,使得疫情期间门诊量仍保持正常水平的75% ,这种设计特别考虑到西北冬季呼吸道疾病高发的特点,预留了30%的备用接诊空间 。

科学防疫的未来图景 随着奥密克戎变异株的流行,宁夏正在推进"三大工程"建设:覆盖全区的病原体监测网络已部署56个哨点医院 ,实现72小时病毒基因测序;针对老年人群的疫苗加强针计划已完成前期试点,计划年底实现60岁以上人群"应接尽接";基于数字孪生技术的疫情防控模拟平台,正在构建包含10万个虚拟人群的应急推演系统 。

在银川经开区,记者看到全球首个"智慧防疫舱"正在试运行 ,这个由德国西门子技术支持的移动生物实验室,能在30分钟内完成样本处理与结果反馈,这种技术赋能背后 ,是宁夏持续深化"互联网+医疗"的成果,累计建成5G远程医疗专网覆盖全部县区。

【 当全国多数地区还在经历"与病毒共存"的阵痛时,宁夏用实践证明:疫情防控完全可以做到"精准防控不封控" ,这个面积相当于北京市三分之一的自治区,正以独特的"宁夏模式",为全球后疫情时代的公共卫生治理提供中国方案 ,从边境线上的智能测温系统 ,到社区里的"无接触"服务终端,宁夏的抗疫实践正在书写着一部现代公共卫生治理的西部样本,正如自治区党委书记咸辉所言:"我们既要守住不发生规模性疫情的底线 ,也要守住人民美好生活的底线,这两者本质上是同一件事情。"这种辩证思维,或许正是中国疫情防控最深刻的启示 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