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都战疫三年,解封重启的民生新政与城市发展新图景成都今天最新通知

2023年10月25日,成都市人民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,宣布自即日起实施《关于优化调整疫情防控措施的若干政策》(以下简称"成都二十条") ,标志着这座千万级人口城市正式开启常态化管理新阶段,这场持续三年的疫情防控阻击战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果,而伴随而来的不仅是防控政策的调整 ,更是一系列关乎民生福祉、城市治理和高质量发展的系统性新政,本文将从民生保障 、经济发展、城市服务三个维度,深度解析成都此次政策调整背后的战略考量。


民生保障:从"保生存"到"促发展"的民生新政

在疫情防控的特殊时期,成都始终将民生底线作为政策制定的核心 ,根据最新发布的《关于进一步完善民生保障政策的通知》,成都将实施"三大民生工程",构建起覆盖就业、医疗 、养老的全链条保障体系 。

就业优先工程:万企稳岗专项行动
面对经济复苏压力 ,成都推出"企业纾困十条" ,设立50亿元专项扶持基金,对受疫情影响较大的餐饮、零售、旅游行业实施税费减免政策,符合条件的中小微企业可获最长6个月社保缓缴 ,同时建立"就业直通车"平台,通过大数据匹配实现"岗位精准推送",2023年已帮助2.3万名高校毕业生实现"校招直聘"。

医疗护航工程:分级诊疗体系升级
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、省人民医院等三甲医院启动"互联网医院2.0版" ,实现"线上问诊-药品配送-医保结算"全流程闭环,针对老年群体推出"健康管家"服务,通过智能穿戴设备实时监测生命体征数据 ,异常情况下自动触发家庭医生响应机制,截至2023年9月,成都已建立社区医防融合中心217个 ,覆盖率达98%。

养老服务体系:时间银行扩容计划
成都首创"志愿服务养老积分"制度,志愿者参与社区养老服务可兑换免费体检、家政服务等权益,全市已建成"长者友好型"社区改造示范点83个 ,配备无障碍电梯、紧急呼叫系统等适老化设施 ,特别在郊区县试点"农村幸福院"智慧监管系统,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服务过程全透明化 。


经济发展:构建"双循环"新格局的成都方案

在疫情防控政策优化调整后,成都迅速出台《关于加快打造西部消费中心城市的实施意见》,提出构建"消费引领-产业升级-人才集聚"的良性循环体系。

消费提振计划:夜间经济2.0版
成都青羊区 、锦江区等商业核心区推出"月光经济"专项政策 ,允许商家在22:00后延长营业时间至凌晨1点,配套设置"深夜食堂"特色街区,通过区块链技术建立消费数据监测系统 ,实时追踪消费热点区域,2023年第三季度夜间消费同比增长18.7%。

产业升级行动:制造业"智改数转"三年计划
成都高新区发布《智能制造发展白皮书》,明确到2025年实现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达85% ,设立20亿元产业升级基金,重点支持新能源汽车 、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,目前已有127家企业入选省级"专精特新"企业培育库 。

人才新政3.0:落户租房补贴叠加政策
本科及以上学历毕业生落户即享1万元租房补贴 ,硕士学历者补贴提升至2万元,建立"人才码"服务体系,整合住房、教育、医疗等46项服务事项 ,实现人才服务"一码通办" ,2023年1-9月,成都新增高层次人才1.2万人,同比增长23%。


城市治理:智慧蓉城建设的深化实践

成都以"城市大脑"系统为底座 ,推出"智慧治理九大行动",打造全国一流智慧城市标杆。

交通治理:MaaS出行即服务系统
整合地铁 、公交、共享单车等7种出行方式,推出"天府通"APP2.0版本 ,通过AI算法实现实时路况预测,2023年国庆假期期间,成都地铁客流量较疫情前增长42% ,但乘客平均通勤时间反而缩短15分钟 。

环境治理:大气治理"精准溯源"工程
部署2000个微型空气质量监测站,建立VOCs(挥发性有机物)排放源清单管理系统,实施"蓝天保卫战"专项行动 ,2023年1-9月PM2.5平均浓度较去年同期下降12微克/立方米 。

社会治理:网格化服务"五个一"工程
构建"一网统管"社会治理平台,整合公安、消防 、城管等12个部门数据,推行"社区微治理"项目 ,培育居民自治组织2300余个 ,实现"15分钟便民服务圈"全覆盖。


成都在区域发展格局中的战略定位

随着"成都都市圈"规划的实施,成都正从单极增长转向辐射西部的高质量发展引擎,根据《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》 ,成都将打造"国家中心城市、西部经济中心、国际门户枢纽 、乡村振兴示范地"四位一体发展格局。

在区域协同方面,成都与重庆共建"中欧班列(成渝)",2023年开行量突破1.2万列,占全国总运量65% ,在科技创新领域,联合建设"成渝联合实验室",在集成电路、生物医药等领域形成创新集群 。

面向未来,成都提出建设"公园城市示范区" ,计划到2025年建成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圈覆盖率达90%,通过TOD(轨道交通导向开发)模式,推动城市空间向轨道交通站点辐射 ,打造"站城融合"发展典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