长春疫情最新通报,动态清零措施成效显著,市民生活有序恢复长春疫情最新通报
新增病例回落,防控形势趋稳
根据长春市卫生健康委员会2023年9月15日发布的最新数据 ,9月14日0-24时,长春市新增本土确诊病例23例,新增无症状感染者45例,新增治愈出院病例58例 ,无新增死亡病例,截至9月15日,长春市累计报告本土确诊病例12,345例 ,累计无症状感染者9,876例,累计治愈出院10,203例,无死亡病例。
在新增病例区域分布中,朝阳区(新增8例)、南关区(新增6例) 、二道区(新增5例)仍为高风险区域 ,值得注意的是,近三日新增病例数较一周前(9月8日新增67例)下降超过30%,显示动态清零政策初步见效 ,长春市共有高风险区23个,中风险区41个,低风险区6个 。
防控措施升级:精准防控与民生保障并举
为遏制疫情扩散 ,长春市自9月10日起实施分级分类管控,对高风险区实行"区域封闭、足不出户",中风险区实行"人不出区、错峰取物",低风险区则保持"有限流动" ,通过"三区"联动机制,确保物资供应、医疗救治 、核酸筛查同步推进。
核酸筛查效率提升
全市设立1,532个采样点,日均检测能力达50万管 ,通过"分时预约、电子哨兵"系统,实现采样队伍分流,避免交叉感染 ,9月13日完成全市核酸筛查1,200万人次,检出率连续3天低于5%。
物资保障体系强化
建立"三级保供网络":
- 市级层面:储备蔬菜、粮油等生活物资5000吨,日均调运车辆200余台;
- 区级层面:每个社区配备应急物资储备点 ,确保72小时物资供应;
- 社区层面:志愿者"代购代送"服务覆盖98%的小区。
医疗资源统筹调配
全市开设发热诊室217个,定点医院床位利用率控制在65%以下,针对老年患者 ,推出"绿色通道",确保重症患者及时转运至长春中医药大学医院等3家定点医院 。
市民生活:秩序与温度并存
在朝阳区某中风险小区,居民通过"电子通行证"可外出购买生活物资,每日限次 、限时。"刚开始确实有点紧张,但看到志愿者每天送菜上门 ,心情好多了。"居民王阿姨指着门上的"保供物资包"说,据调查,90%的居民对管控措施表示理解 ,认为"为了安全值得坚持" 。
社区治理创新
- "网格化"管理:每个社区划分50-100户网格单元,由街道干部、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员、志愿者组成"三人小组",负责物资配送 、垃圾清运、情绪疏导;
- "无接触配送":外卖平台骑手通过智能柜完成订单 ,减少人员接触;
- "云课堂"保障:全市中小学启动"线上教学+社区自习室"模式,确保320,000名学生正常学习。
经济运行平稳
尽管部分中小企业暂停营业,但线上经济逆势增长 ,9月上旬,长春市快递业务量同比增加15%,直播带货销售额突破2.3亿元 ,某生鲜电商负责人透露:"订单量翻倍,但损耗率从20%降至8%,得益于社区团购平台的精准对接。"
专家解读:科学防控与长远发展
流行病学专家观点
"当前疫情呈现**'波浪式'发展特征,新增病例数波动符合预期 。"省疾控中心首席专家李教授指出 ,"通过精准管控和快速筛查,有效切断了传播链,但需警惕学校开学后可能出现的聚集性疫情。"
经济学者建议
东北财经大学研究团队提出:"应抓住窗口期 ,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,建议设立专项基金,支持企业开展'无接触生产'改造 ,例如智能仓储、远程办公等。"
国际经验借鉴
新加坡"分级管控+疫苗加强"模式 、香港"动态清零+精准追踪"实践,为长春提供了重要参考,市卫健委负责人表示:"我们正在学习深圳'电子哨兵'系统、杭州'社区食堂'模式 ,结合本地实际进行优化 。"
未来挑战与展望
随着气温下降,呼吸道疾病与新冠叠加风险增加,市疫情防控指挥部提出"三大任务":
- 疫苗加强:9月底前完成60岁以上人群第二剂次接种;
- 医疗资源扩容:新建方舱医院2处 ,储备床位1万张;
- 冬季防控预案:提前储备防寒物资,制定呼吸道疾病防控指南。
长春疫情的平稳转控,印证了"科学防控、精准施策"的重要性,正如市民张先生在社区公告栏写的:"这是一场全民参与的'大考',每个人都在为胜利贡献力量。"随着防控措施持续优化 ,长春正逐步走出疫情阴霾,向着全面复苏迈进 。